您当前所在位置是:首页 > 宣传教育 > 廉政文化 > 廉洁书画
书生之“用”
编辑日期:2017/10/31  作者:丁镇裕    阅读次数: 次  [ 关 闭 ]

清代诗人黄景仁一生创作了大量才华横溢的诗篇,特别是《杂感》中“百无一用是书生”的千古慨叹,更成为后世嗜书者们抒发际遇的“金句”,“十有九人堪白眼”,真乃不堪之甚也!

黄之《杂感》,确为椎心泣血之作,然而却并非“放之四海而皆准”,《三国演义》作者罗贯中就以完全相反的态度表达了不同的观点,“持矛举火破连营,玄德穷奔白帝城。一旦威名惊蜀魏,吴王宁不敬书生”。他以铁的事实为依据,盛赞书生不仅有用,而且可堪大用,陆逊即是明证。

三国时期的陆逊,是一位真材实料的书生。他温文尔雅,腹藏万卷,没有任何从军经历。但就是这样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孔门子弟,却略施小计,即让威震华夏的汉寿亭侯败走麦城。面对刘备御驾亲征,谈笑间信手一挥,就令强大的西蜀雄师灰飞烟灭,创造了“夷陵之战”这个经典战例。

陆逊不只用兵如神,治理国家也是奇才。他认为:“光靠严刑峻法,不可能实现天下大治;只有惩罚而没有恩德和宽恕,也是不能让远近心悦诚服的。”他极力主张“以百姓为国家的根本,国家富强是因为有强大的民力做支撑。从来没有百姓富裕而国家贫弱,或百姓贫困能致国家强盛的先例。所以治理国家,得民心者则治,失民心者则乱,是一点都不会错的。”孙权在论其政治才干时由衷地称赞曰:“过去,贤相伊尹使商汤日益壮大,开创史无前例的盛世;吕尚辅佐周朝,文治武功都至鼎盛,一直使国祚延续八百年。这样的将相之才,治国安邦之任,你都具备啊!”

南宋时期的虞允文也是一个嗜书如命的书生。绍兴三十一年(1161年)十月,金国皇帝亲统大军,浩浩荡荡渡过淮河,迅速占领两淮地区大片土地。惊恐之际,宋高宗任命知枢密院事叶义问督视江淮军事,中书舍人虞允文为参军,去前线抗敌。

虞允文到达与金兵近在咫尺的采石时,叶义问还没有到任。宋军群龙无首,而对岸的金兵正摩拳擦掌,顷刻间即可扬帆而至,形势之于宋军十分危急。虞允文当机立断,毅然命令宋军将士按阵势排开,一切运作皆合乎兵法;又指挥宋军遍插旌旗,大擂战鼓。宋军机动灵活,斗志高昂,乘风火攻,烧毁敌船三百艘,金军被打得大败。金军只得后退三十里,并遣使求和。高宗非常高兴,请虞允文入宫面谈,并由衷地感叹说:“虞允文就是我的裴度啊!”

虞允文确乎当得此赞。他智勇兼备,胆略过人,判断准确,部署得当,最大程度扬己之长、克敌之短,在敌强己弱、众寡悬殊的态势下,只手擎天,挽狂澜于既倒,使南宋局势转危为安。毛泽东亦欣然赞曰:“伟哉虞公,千古一人。”

书生固然也有许多先天的弱点,赵括、马谡等华而不实之辈也确实可以列出一大串,但不可否认的是,不学无术之辈“无用”的更多。而书生正因为肯于十年寒窗,读破万卷,才敢去“华山论剑”;有“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,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”的远大抱负,才肩负起天下兴亡的历史重任;有“富贵不能淫,贫贱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”的大丈夫气概,才会有“人生自古谁无死,留取丹心照汗青”的人间绝唱。无论军事、政治,还是教育、科技,抑或其他领域,无不有书生之身影。书生不是“无用”,而是举足轻重,且越来越不可或缺,因为学养和学识决定了底蕴的厚度、思想的深度、生命的高度。(马军)